联系我们
组织机构
更新中...
联系我们
  • 电话150 0066 8073
  • E-mail836312202@qq.com

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子设备和电动交通工具的核心动力源,其性能优化一直是科研界与产业界的焦点。硅基负极材料因其高达4200mAh/g的理论比容量,成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。

然而,这一巨大优势却伴随着一个致命缺陷:在充放电过程中,硅材料会经历高达300%以上的体积膨胀收缩,导致电极结构破坏、循环性能迅速衰减。

近日,一项名为“CN120767315A_硅碳负极凝胶料、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、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系统”的专利技术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,通过硫化橡胶粘结剂系统,构筑弹性交联网状结构,有效抑制硅碳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。

硅基材料的困境与机遇

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,一直是电池技术研发的热点与难点。硅材料的锂离子存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石墨负极,它通过与锂形成合金的方式实现储能,这使得其理论容量远超石墨负极的372mAh/g。

但这种高容量特性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——硅在完全嵌锂状态下的体积膨胀可达300%以上。

这种剧烈的体积变化导致硅颗粒破裂、粉化,以及与集流体分离,最终使电池容量迅速衰减。同时,不断暴露的新鲜硅表面会与电解液持续反应,形成不稳定的SEI膜,消耗活性锂源,进一步降低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。

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,全球科研团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,主要包括:硅材料的纳米化、与碳材料复合、新型粘结剂开发以及预锂化处理等。其中,粘结剂的改良被认为是最具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路径之一。

创新凝胶料设计与组成

本专利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硅碳负极凝胶料,其配方设计科学合理,以重量份计,包括:80-180份硅碳负极材料、1-10份导电剂、0.02-5份碳纳米管与1-10份粘结剂。

粘结剂系统是这一设计的灵魂所在,它包括橡胶与硫磺,且橡胶与硫磺的质量比为1:0.01至1:0.05。

所选用的橡胶种类涵盖了丁苯橡胶、丁腈橡胶与聚丁二烯中的至少一种,这些橡胶材料因其高弹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,成为缓冲硅材料体积变化的理想基体。

专利中特别设计了组分梯度,硅碳负极材料用量范围宽达80-180份,这一设计考虑了不同比容量电池产品的需求。当硅碳材料用量偏向范围下限时,可制备更适合大倍率充放电的电池;而偏向范围上限时,则有利于制备高容量型电池产品。

导电剂和碳纳米管的协同作用提供了三维导电网络,确保了电极内部高效的电荷传输效率。碳纳米管的用量精心控制在0.02-5份之间,既保证了导电性,又避免了因过量添加导致的工艺问题和成本上升。

硫磺在这一系统中作为硫化剂,其比例严格控制。这一比例范围确保了橡胶能够充分交联形成网状结构,同时又避免了过度交联导致的弹性下降。

硫化橡胶粘结剂的锚定机制

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电极中传统上仅被视为提供粘结力的基体,但在此专利中,粘结剂系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性职责。

橡胶与硫磺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硫化反应,形成以共价键连接的交联网状结构,这一结构具有高弹性和强的力学性能。

交联密度是这一技术的核心控制参数。通过调节硫磺与橡胶的比例在1:0.01至1:0.05之间,实现了对交联密度的精确控制。

当交联密度适中时,硫化橡胶能够有效缓冲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,同时保持对硅碳负极材料的牢固锚定。

这种三维网状结构如同一个微型的“弹簧矩阵”,将硅碳负极材料包裹镶嵌其中。当硅颗粒发生膨胀时,弹性网状结构能够通过自身的形变来吸收应力。

当脱锂过程发生时,硅颗粒体积收缩,网状结构又能恢复原状,维持电极结构的稳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