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
组织机构
更新中...
联系我们
  • 电话150 0066 8073
  • E-mail836312202@qq.com

一、硅碳负极技术路线分化背景

硅基负极因理论比容量(4200mAh/g)远超石墨(372mAh/g),被视为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材料。然而,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达300%,导致电极结构粉化、循环寿命骤降。为解决该问题,行业衍生出两种技术路径:梯度包覆结构与多孔碳基体复合体系。前者以宁波容百的“内核-硅层-碳层”设计为代表,后者以赣州立探的非晶硅-多孔碳复合技术为核心。

二、宁波容百梯度包覆结构:低膨胀率与高硅含量的平衡

1. 技术特征

宁波容百2024年申请的专利(CN119852354A)提出一种三层梯度包覆结构:内核为多孔碳基体负载硅颗粒,外层依次包覆硅层和碳层。其中,硅元素总含量为30%-60%,内核硅含量为15%-50%,硅层厚度占材料半径的0.1%-15%。

2. 性能优势

膨胀率控制:通过限制硅层厚度和碳层包覆,充放电体积膨胀率低于5%,显著优于传统硅碳负极(通常>20%);

容量提升:硅层提供高比容量,同时内核多孔碳基体缓解体积膨胀,实现容量与稳定性的平衡;

工艺适配性:梯度结构兼容现有负极涂布工艺,降低产业化难度。

三、赣州立探多孔碳基体复合体系:高振实密度与循环稳定性

1. 技术原理

赣州立探2023年公布的专利(CN116742002A)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(CVD),在负压条件下将纳米硅沉积至多孔碳基质的孔隙和表面,形成非晶硅-多孔碳复合材料。其核心参数包括:

振实密度:1.5g/cm³,高于传统硅碳材料(约1.2g/cm³);

电导率:通过钝化处理提升界面稳定性,循环性能提升30%。

2. 性能对比

四、高硅含量与机械强度的平衡逻辑

1. 硅含量提升的挑战

硅含量增加虽能提高比容量,但会加剧体积膨胀。宁波容百通过梯度包覆限制硅层厚度,将膨胀应力分散至碳层;赣州立探则依赖多孔碳基体的孔隙缓冲效应,容纳硅颗粒膨胀23。

2. 机械强度优化路径

结构设计:多孔碳基体的三维骨架(如赣州立探)可提供更高机械强度,振实密度达1.5g/cm³,优于梯度包覆结构的1.3g/cm³;

材料改性:宁波容百在碳层中引入氧化铝(Al₂O₃)包覆,硬度提升20%,减少极片裂纹。

五、杉杉股份纳米化技术量产进展

1. 技术突破

杉杉股份2025年公布的专利显示,其纳米硅碳复合材料采用粒径<50nm的硅颗粒,并通过表面碳包覆降低界面阻抗。

量产产品关键参数包括:

能量密度:308Wh/kg(高镍三元+硅基体系);

循环寿命:>1000次(容量保持率80%)。

2. 产业化应用

杉杉股份已向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供货,2025年初试产的两款硅碳负极产品(耐压型、高性价比型)均通过车规级验证。据其半年报披露,硅碳负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成本较2024年下降12%。

六、技术迭代对圆柱电池能量密度的推动

1. 远东电池量产案例

远东电池2024年量产的18650-4000mAh与21700-6000mAh圆柱电芯,采用硅基负极+特殊电解质,能量密度达300Wh/kg。其核心创新包括:

复合导电粘结剂:缓解硅膨胀导致的极片损伤;

低温电解质:-40℃环境下续航达成率80%。